福建方言 闽东方言区 位于福建省东部、东北部。本区包括福州市(地级)、闽侯县、长乐市、连江县、罗源县、福清市(县级)、平潭县、闽清县、永泰县、古田县、屏南县、福安市、宁德市(县级)、寿宁县、周宁县、福鼎县、柘荣县、霞浦县等18市县。 闽东方言区18个市、县,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。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改福州路为福州府,府治福州,辖13县,相当于现在18县、市的规模。明成化九年(1473年),福安、宁德、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,直隶布政司管辖;到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福宁州为府,政治区域的一致,长期共同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生活,有了语言共性,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。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,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、北两片。北片包括福安(历史上曾名福宁)、宁德、寿宁、周宁、福鼎、柘荣、霞浦7个县市,面积14457平方公里,人口约200多万人,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。民国时废府,改属闽海道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,专署驻地在福安。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,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。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,地位十分重要。福安建县于宋淳?v五年(1245年),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,南临三沙湾,“闽头浙尾”,水陆交通较发达,畅通全地区各县、市,公路南达省会福州、北通上海市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。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之一,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、市也通行无阻,是北片方言的代表。 闽东方言区南片,包括福州、闽侯、长乐、连江、罗源、古田、屏南、闽清、永泰、福清、平潭等11个县、市。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。福州历史悠久,唐开元十三年(725年)定州名为福州,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。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、省会所在地,统领周围10县,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,是全省的政治中心。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,周围489.1平方公里。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,丘陵起伏,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,西汇众溪之流,东有马尾港;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、市,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,与鹰厦铁路相连,是水陆交通中心,也是全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,面积5250平方公里。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《戚林八音》和重要地方戏剧“闽剧”的流行,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、市影响甚大。福州人因从政、经商,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,迁徙到本区各县、市;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,福州沦陷,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,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,北片各县、市的人很多都能听、会说福州话。但是南、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,彼此互不易通话,交谈仍有困难。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,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,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、?T坑村等,通用浙江泰顺话;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、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。寿宁县的芹洋、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“蛮陲话”(亦称蛮话)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,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。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,这里的居民说的是“官话”。个别县、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:例如,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、云务坑、白岩下、彭地等自然村;福安社口乡首觅村;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、一都乡王坑村、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,村民通用客家话。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。此外,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“插花地”:例如,一部分沿海县、市,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、霞浦县三沙渔村、连江县北岳村、宁德市碗窑镇、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、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通闽南方言。除此之外,本方言区福安、福鼎、宁德、霞浦、柘荣、寿宁、周宁、罗源、连江、闽侯等县、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,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。不过,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,一般也都能听、能说闽东方言,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。 莆仙方言区 莆仙方言通行于莆田市所辖的莆田县、仙游县、城厢区和涵江区。这些县、区所处的地理位置,正好在福州和泉州之间,即闽东方言区与闽南方言区之间。莆仙方言以莆田市的城关话为代表。 从历史上看,莆仙地区的开发比较早。据史载,早在7世纪,这两个地方都已置县,属泉州府管辖。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设立兴化军(后为兴化府)。宋代,这里已有3万多户人家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,不仅长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,而且创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,具有悠久历史的莆仙戏,是流行这里的古老的地方戏曲,它不但保留许多优秀剧目,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、风俗与思想,也保存着许多方言语汇。 早期的莆仙方言,当属闽南方言系统,这从它在语音上所保留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得到证明。但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,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受到闽东方言(福州话)的影响,并吸收了闽东方言的一些成分,因而形成具有过渡色彩的方言。不论是从外地人或莆仙地区的本地人看来,这里的方言确实既不属于闽南方言、又不属于闽东方言,而是一个颇具特点、自成一系的闽语次方言。50、60年代方言普查之后,研究闽语的专家学者把这里的语音、词汇和语法同闽东方言、闽南方言进行详细比较后,提出了分立莆仙方言区的主张。 莆田城关的方言,通行于全区各个角落。莆仙戏的唱腔、道白,长期以来也以城关话为标准,所以,城关话成为莆仙方言的代表是很自然的。由于莆仙地区地盘小,两个县市之间来往频繁,因而本区方言的内部差异比较小,彼此可以通话。莆田和仙游两地也有明显不同的口音,例如,莆田市一般无鼻化韵母,仙游县仍保存相当数量的鼻化韵母。因此人们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两片,即莆田话与仙游话。 闽南方言区 闽南方言的代表点是经历过历史变动的。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,宋元之后,泉州港成为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,地方经济十分繁荣,泉州话一直对全区方言有影响。清嘉庆年间,黄谦据泉州话所编韵书《汇音妙悟》,是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。后来漳州、厦门的韵书都是从它演化出来的。闽南最古老的剧种——梨园戏和古老曲艺——南曲,至今还以泉州音为标准音。应该说,直到19世纪,泉州还是闽南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 明代以后,泉州港衰落,漳州的月港(今海澄)曾一度成为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。但不久又被新兴的厦门港所代替。 厦门原是闽南漳、泉港口间的一个小岛,纵横只有30华里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,朝廷在岛上筑城寨,置“中左所”,城名“厦门”。明末清初,郑成功把厦门、金门作为抗清复台的根据地,为表达他忠于朱明王朝,改厦门为思明州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清政府废思明州,恢复厦门旧名。鸦片战争后,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,此后厦门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对外交通的大港,1912年4月,厦门从同安县分出来,建立思明县,民国24年(1935年)设为市之后,移居岛内的既有说泉州腔的5县人,也有说漳州腔的7县人,逐渐地两种口音混合成了厦门腔。传到台湾去的也是这种口音。从语言特征说,厦门话也是闽南各地最容易接受、最有代表性的。 闽南方言历来有泉州、漳州两种口音,厦门兴起后出现另一种带混合性质的厦门口音。除此之外,在西部龙岩、漳平一带由于受客家话的影响,也形成了另一种口音。这样,闽南方言可分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片。这4片和现有行政建制关系如下(同安现已成厦门的一个区): 东片,厦门话区:厦门、金门2市、县。 北片,泉州话区:泉州、晋江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、石狮9市、县。 南片,漳州话区:漳州、龙海、长泰、华安、南靖、平和、漳浦、云霄、东山、诏安10市、县。 西片,龙岩话区:龙岩、漳平(包括旧宁洋)。 以上4片可以称为本土闽南话。 闽中方言区 闽中方言通行于永安、三明和沙县。这几个县、市位于福建省中部,即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沙溪流域,这是一片由南向北倾斜的丘陵地。因地处闽中,20世纪60年代方言普查时称这里的汉语方言为闽中方言。 闽中地区东与尤溪、大田两县邻界,北与闽北地区的南平、顺昌接壤,西与明溪、清流交界,南跟连城、漳平两县、市毗连。四邻县、市所讲的方言比较复杂,有闽南方言、闽东方言,也有闽北方言和闽西客话。尽管闽中地区高山连亘,对外交通不便,但在长期的互相交往中,邻近地区的各种方言都对闽中方言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。 闽中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居住着史称“百越”的一支——闽越居民。汉代之后,南楚、东吴汉人则沿着闽北的崇安、浦城往建溪流域涉足闽中地带。据史载,当时已有汉人在今南平、沙县一带活动,属建安郡管辖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年)分南平(古称延平)南乡地立沙村县,仍隶建安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,沙村县改名沙县,辖地包括现今的永安市境(古称浮流)。当时的沙县话应是早期闽中地区方言的代表。明景泰三年(1452年),分沙县南部和尤溪西部地区建立永安县。明代沙县爆发的以邓茂七为首的农民起义,其势威震八闽,波及赣南、粤北,明王朝派兵残酷镇压,自此沙县人口锐减。新兴的永安县才渐渐成为闽中地区人们的活动中心,永安话也就取代沙县话成为闽中方言的代表。抗日战争期间,永安一度成为福建省临时省会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永安又曾是专区所在地。这些都使永安话成为闽中方言代表点的地位更加巩固。 闽中方言流布的范围不广,使用人口也不多,约50万人。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,外省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大量移民迁徙到永安、三明、沙县地区,使闽中方言受到普通话和外地方言的冲击,因此,在闽语中使用人口最少的闽中方言就更加不纯。在今天,要找到能流利使用地道的闽中方言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。 闽中方言内部有一定差异,但可通话。3县、市中,永安话和沙县话的距离稍大一点。因此,我们可将闽中方言分为三片:一是永安话片;二是三明话片(旧三元话);三是沙县话片。 各县、市内部也还有些差异,还可划成小片。 闽北方言区 闽北方言是福建省内闽方言的第三大片。它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和鹫峰山之间的闽江上源——建溪流域,包括南平地区的8个县、市:松溪、政和两县和建瓯、建阳、武夷山市(原崇安县,下文仍称崇安)的全部、南平市的多数乡镇(市区一部分及樟湖、太平二乡除外),浦城县南部的石陂、水北、濠村、山下乡(约占全县三分之一),顺昌县的高阳、大力、岚下、际会、仁寿、洋墩、埔上七乡的多数地区(近半个县)。宁德地区周宁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少数村落也通闽北方言。 从汉末的建安郡、唐宋的建州到元、明、清的建宁路、建宁府,1000多年间均设治于建安。1995年这个老府城(建瓯县城芝城镇)还拥有7万多人口,是山区县城所少见的。建瓯话很自然地成了闽北方言的代表。清乾隆年间,林端材所编《建州八音字义便览》就是根据建瓯音编成的韵书。此书序言作于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200年间不断翻印,至今还有人拿它作“因音识字”的工具书。 闽北方言大体可分东西两片。崇阳溪流域的建阳、崇安属西片,那里隔武夷山与江西接壤,受赣方言影响更大。其余地区属东片,但浦城南部与顺昌县内的闽北话也兼有与西片相近的某些特点。东西两片口音在乡间农民中通话有困难。 除了两片不同口音之外,还有两处边界方言有更大的混杂。一是南平市东20公里闽江南岸的夏道镇,这里由于和南平市土官话接触频繁又和东边的太平、樟湖二乡的闽东方言连界,受官话方言岛和闽东方言影响,口音明显不同,只有4个声调;二是建阳县西端的黄坑乡,因为和邵武、光泽两县连界并有密切来往,受到那里的闽赣方言的许多影响,有声母20个、韵母42个、声调5个,口音也明显不同。 由于近代以来人口来源复杂、变动大,闽北方言的内部差异也比较严重,代表点的权威性也显得不够,加上南平官话方言岛在区内的长期影响,闽北地区早有推广普通话的传统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,推广普通话的进程更快。如今从城镇到农村,普通话已大体可以通行。
欢迎选购戴维软件,欢迎选用戴维服务 有任何疑问可给网管的邮箱发邮件。咨询QQ:7885260
电脑&软件:13643325932 商标版权:13833001136 微信:13331205662
快递地址: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史庄街4号楼1-101 号 邮编:071000
版权所有© 2001-2025 保定市戴维软件科技有限公司
网站备案编号:冀ICP备2021009927号-3